关于癌症的深度科普3澄清一些认识

2019-08-29  来自: 东君医药研究院
前言:患上癌症的人似乎越来越多。病人多,问题就多,谣言也多,鉴于最近时不时有人咨询我各种各样关于癌症的问题,我觉得写一些科普知识有些意义。中医能治癌症吗?抗氧化保健品你了解吗?酸碱体质这个彻头彻尾的谣言必须撕碎。

 

(七)中医能治癌症吗?

 

先说明一下,这一期是我写的系列里最不“科学”的一次,里面充满了我的个人情感和个人价值观,与“科学家”的身份无关。

 

我从小身体孱弱,中药汤吃了无数,西药也吃了很多。所以个人作为优秀的小白鼠对中医、西医都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扁桃体发炎时有时吃青霉素胶囊,有时喝板蓝根冲剂,青霉素来得快,板蓝根来得很慢,但是最后反正都好了。很多“小毛病”都是这样,选中药确实没啥问题。

图片说明:双盲实验,西医证明一个药物是否有效的基本实验原则

 

但是到了癌症这里,西医基本实现了垄断,从放疗、化疗、靶点药物、骨髓移植到最近火得不行的免疫治疗,无一不是西医的理论和实践。

 

那么中医能治疗癌症吗?作为普通群众,我觉得答案应该是“能”,毕竟在现实中确实有光吃中药就稳定下来的癌症病人;但是作为被西方科学系统“洗脑”过的科学家,我又非常犹豫,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病人“如何/为什么”被中药治好了。

 

中医和西医之争更多是哲学之争,而非纯粹的科学之争。中医强调“系统”&“经验”,西医强调“对症”&“证据”。

 

在西医系统里面,你不仅需要治好病人,而且还要明确知道为什么治好了,所以我们在药厂一方面开发药物,一方面拼命寻找和药效相关的“生物标记”biomarker。有个能预测药效的“生物标记”是很重要的,比如诺华最新的抗肺癌药ZYKADIA只对ALK基因突变的病人才有用,在临床试验和目前进入市场后,只有基因测序是ALK突变的病人才会使用ZYKADIA。

 

中医则完全没有这个“困扰”,只要治好了病人,即使100个里面只治好了1、2个,我们就会说中药有效!这是很多西方人不相信中医,很多中国科学家对中医排斥的重要原因:中医到底是拼运气还是真科学?!

 

但是在癌症这件事情上,治愈率低不是根本问题。因为即使西方上市的抗癌药,不用“生物标记”,而用到不筛选的癌症病人身上,效果也是很差的。比如ZYKADIA用到所有肺癌病人身上,有效率不超过3%(因为只有4%左右的肺癌病人有ALK突变,而ZYKADIA对70%左右ALK突变病人有效)。其实,以往在“生物标记”被广泛理解和应用前,很多抗癌药都过不了临床试验,因为这些试验药物对绝大多数(95%以上)的病人都无效。现在美国药监局FDA正联合各大药厂开展一个大项目:从以前“失败”的药物中淘金子。理由是虽然“失败”的试验药物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对多数病人都没啥效果,但是如果对其中几个病人有效,如果我们现在能用新的生物检测技术知道这几个病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基因突变、肿瘤代谢、表观基因组学之类的),也许这些“失败”的药物就能焕发青春,被开发成只针对这类病人的“特效药”。

 

我觉得相似的道理,中医治疗癌症之所以不受大家待见,是因为它对绝大多数人都没啥效果,但是如果能把“生物标记”的概念引入中医,是不是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家的观点?还没那么简单。因为中药还有一个严重不符合西方科学观的东西:靶点是未知的!西药的“生物标记”绝大多数时候都和药物的靶点直接相关,比如ZYKADIA直接针对的就是突变的ALK蛋白活性,这同时也是“生物标记”。中药就麻烦了,“调养五脏六腑”“增强身体机能”“促进代谢废物排出”,说白了就是“综合调理”,但是在西方科学家眼中这简直就是伪科学和民科。

 

我们之所以不知道中药的靶点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中药里到底有什么,特别是什么是有效成份。一堆的草药、动物尸体、粪便(不信啊,去查查“夜明砂”)之类煮在一起,谁知道里面到底啥是有效成份?别说中药了,你知道“小鸡炖蘑菇”里面啥是有效成份吗?

 

现在很多人尝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分离中药中的核心有效成份,可惜成功的很少。但是偶尔也有运气好的,比如大名鼎鼎的“青蒿素”,这种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化合物对疟疾有奇效,救了几百万人,2011年得到了号称“诺贝尔奖前传”的“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我个人觉得如果中药是“单方”,提纯化合物可能还有希望,如果是“复方”,用现在的技术和理念,大家真可以洗洗睡了。可惜,中药绝大多数都是复方。

 

目前,我觉得纯靠中医取代化疗放疗来治癌症风险太大,成功率不会超过1%。但是中医作为西医化疗放疗后的身体调理可能比用西医更好。西医因为靶点太单一,要做全面身体调理基本不可能,也许“一锅乱炖”的中药反而好些。

 

改变中医在抗癌界地位的最终办法还得是大规模临床双盲实验,让客观效果说了算。这是不变的真理,对各种医疗办法和技术都适用,无论你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喜欢混沌还是单一。

 

最后说句不科学的幻想:最近两年癌症研究领域的最大突破是临床上免疫疗法的成功,虽然目前还是早期,只测试了很小部分病人,但是临床实验的结果确实让人鼓舞,比如在皮肤癌中的效果超越了现有的所有药物,让很多只能活几个月的病人多活了几年!我一直觉得中医中很多药强调的所谓“系统调理”,也许靶点是在免疫系统?!如果是这样,也许我们真有幸有一天在抗癌药物领域看到中国传统医药大放异彩了。

 

(八)“神奇”的抗氧化保健品

 

小时候在四川常常跟着爷爷和爸爸泡茶馆。在美国,喝茶近20年也慢慢流行起来,因为相对于咖啡,茶含有相似量的咖啡因,但是对身体更好,因为茶有保健功能,富含抗氧化的成份。

 

不知从何时开始“抗氧化”成了家喻户晓的词,尤其是各类保健品都给自己带上“抗氧化”的标签。从简单的维生素E、胡萝卜素,到名字更高级的“灵芝孢子粉”“葡萄籽油”“虾青素”,无一不是以“抗氧化”为主要卖点。抗氧化保健品能预防衰老、预防癌症、预防糖尿病、预防老年痴呆、增加怀孕几率、改善皮肤、改善睡眠和减肥。总之,很神奇!

商家的观点主要是:

 

◆ (1)身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内在的外在的摧残,于是产生了氧化自由基,破坏DNA;

◆ (2)坏细胞会导致衰老or癌症;

◆ (3)抗氧化的保健品能阻止氧化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预防衰老或者癌症。

 

这里的(1)是有科学依据的,(2)单独看是对的,(3)则是彻头彻底的“洗脑广告”。优秀的“伪科学”一定要包含一定的真科学成份。抗氧化保健品无疑是个携带优秀基因的“伪科学”。

氧化自由基破坏DNA,破坏任何东西,都是在细胞层面。绝大多数(>99.99%)被自由基破坏的细胞都会被免疫系统自动清除,根本轮不到它们来引起衰老or癌症,真正导致衰老和癌症的都是系统性的变化。即使退一步,有个别被自由基破坏的细胞活下来了,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靠外源吃抗氧化剂就能清除这种细胞,或预防这种细胞的产生。抗氧化产品的一切好处都发生在群众的想象之中。

 

唤起群众的想象、把抗氧化保健品推向消费者的不是医生,而是另一些有社会号召力的人,比如鲍林Linus Pauling。鲍林是美国最有名的化学家之一,在量子化学和结构化学上有相当牛叉的贡献。他1954年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又在1962年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历史上两位得过两个不同的诺贝尔奖的人(但我觉得和平奖就是个笑话)(东君颈腰痛医院注:Pauling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和平奖,貌似远远没有我们的湖南老乡袁隆平贡献大)。也许鲍林想得第3个医学生理诺贝尔奖,成为宇宙第一人;又所谓不想当好医生的和平使者不是好化学家,鲍林后半生开始拼命推崇用维他命C来治病,开始是感冒,后来发展到癌症。还和医生合作,象模象样地设计临床试验来证明癌症病人吃维他命C能延长寿命,发了好文章。结果很快就被人发现他的临床试验设计有严重问题:吃维C的病人本来症状就轻一些,当然活得久。后来Mayo Clinic等大医院做了更大规模的试验,发现维C完全无效。但是群众对名人的信任是无限的,无论这个名人是不是专家(参见某央视主持在反基因中的号召力),一个想当好医生的化学家&和平使者成功的给群众上了一个科普课。商家一看,机会来了,迅速推出产品给大家洗脑,一个抗氧化保健品的“伪科学”就此诞生。(东君颈腰痛医院注:维生素C是否能抗癌在医学界存在极大争议,迄今为止也未能充分证明;但大剂量长期服用维生素C的确有其他一些好处,很可能是利大于弊的,90年代以来权威医学界对维生素C的用量也有所放宽。详见附注1。总之,鲍林的某些观点是否有失偏颇,尚待实践进一步检验。但他有的话有些道理:“医生在行医时应当慎重是对的;但是,如果医学要进步,行医这行业也需要接受新思想。”“医生的意见不是一贯正确的,虽说其用心善良,患者要自己做出决定。”)

 

De Beers公司1947年的广告“A Diamond is Forever”被评为20世纪最佳广告,因为这个广告彻底改变了钻石的地位,钻石戒指成了订婚戒指的必然选择,这之前很少有人见过戒指上带钻石,订婚一般是红蓝宝石之类。但现在,没人再去追究为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情人节的巧克力和玫瑰花、万圣节的糖果和服装、圣诞节的装饰和礼物…无一不是商家推波助澜,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

 

抗氧化营养品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广告战役。抗氧化保健品(或者任何保健品)在抗癌、抗衰老上的效果一直有很大争议。基本所有的大规模双盲临床实验都证明长期吃抗氧化保健品没有任何好处【1、2、3】。去年一篇很好的科学报道直接证明吃抗氧化药物反而增快了动物模型上癌症的生长速度【4】。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官方网站也明确指出,吸烟的肺癌患者如果吃抗氧化药物,实际会加速肿瘤生长和复发【5、6】。现在正有几个很大的临床实验,在进一步验证抗氧化剂在放疗和化疗后对病人的影响,我们拭目以待,但是从历史上所有的数据来看,也许没有副作用就是最好的结论了。

 

在我看来,饮食均衡健康是王道,能少吃所谓的保健品就少吃,以后谁再给你推销神奇的抗氧化保健品,请三思后拒绝。心情好才是真的好,免疫系统好才是真的好!

 

附注1《百度百科•Linus Pauling》关于鲍林提倡大剂量长期服用维生素C的文字

 

一个“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所以“最受嘲弄”,在于他提出了维生素作用的新观点,尤其是主张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鲍林是“化学家、物理学家、结晶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医学研究者”,他不是医生,可他偏偏引发了医学领域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鲍林1970年出版了《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认为:每天服用1克或更多维生素C可预防感冒,维生素C可以抗病毒。这本书受到读者的赞誉,被评为当年的美国最佳科普图书。

可是,医学权威们激烈反对鲍林。有的说:“没有任何证据能支持维生素C可防治感冒的观点。”有的说:“这对预防或减轻感冒没用。”权威部门也纷纷表态。例如,美国卫生基金会:“每天服用1克以上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的说法证据不充分。”美国医学协会:“维生素C不能预防或治疗感冒!”只有个别医学家及几百位普通病人用自身的经历支持鲍林。鲍林身陷重围。攻击他的人说他根本不是医生,没资格谈论维生素C防治感冒的问题。还有人干脆把他讥讽为江湖医生,或说他用维生素C防治感冒是江湖游医式的宣传。尊重他的人叹惜他晚年“不安份”,说他完全可以安享荣耀,可他非要闯入医学领域,离他自己的化学“主流”太远。

 

然而,鲍林不管这些。1979年他和卡梅伦博士合作出版《癌症和维生素C》一书,建议每个癌症患者每天服用10克或更多维生素C,建议癌症患者“尽可能早地开始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以此作为常规治疗的辅助手段…我们相信这种简单的方法将十分显著地改善癌症治疗的结果。”

 

但是,医学权威们更不相信这种观点。鲍林先后8次向国家癌症研究所申请资助,以便通过动物实验做进一步研究,可这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每次申请都被否定。他只能靠“许多人资助”来工作。即使如此,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还是声明:维生素C对癌症没有价值。此时,仍然是一些病人用自己的实例支持鲍林的观点。

 

1985年鲍林又写了一本有关健康长寿的书。他在谈及“一种提高健康水平的摄生法”时,介绍了12项具体步骤,第1项就是:“每天服用6~18克维生素C,或更多,一天也不要间断。…这种摄生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增补维生素。”他自己则是多年的身体力行者。他说:“1985年我写这本书时,每天服用4片营养物质加上18克维生素C。”鲍林认为:不管你年龄多大,每天服用最佳量的维生素(逐步增加维生素C用量)都是有益的。他说:“从青年或中年时开始,适当服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进行一些健身运动,能使寿命延长25~35年。”“如果你已进入老年,服用适当的维生素并进行一些健身运动,可以使衰老进程减慢,延长寿命15年或20年。”他的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可以益寿的观点自然又一次被医学界拒绝。

 

医学权威们与鲍林的最大争论焦点在于维生素C的用量。鲍林认为,“对大多数成人来说,维生素C的最佳摄入量是2.3~10克。”如果需要,还可以增加到每天20克、30克或更多。”鲍林认为:无论是对付病毒、癌症还是抗衰老,维生素C的用量都应大大高于当时的规定用量。所以严格说,剂量之争是双方的关键之争。在鲍林去世前,美国的权威机构——食品营养委员会对维生素C的推荐剂量是每天60毫克(1克=1000毫克)。有些营养学家认为只要30~40毫克就行了。可鲍林向人们建议的服用量是专家推荐剂量的几十到几百倍,这自然遭到医学界人士的坚决反对。美国健康基金会主席明确告诫人们:“所谓的大剂量维生素疗法必须避免。”医学界反对大量服用维生素C的重要理由是:这会使人得肾结石。但鲍林反驳说:尽管理论上有这种可能,可是在医学文献中没有一个肾结石病例是因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而导致的。鲍林去世前,双方始终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直到鲍林逝世以后,我们才初步看到关于维生素C剂量和作用方面的一点变化:

 

■ 1995年2月,美国心脏学会和部分营养学家向美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机构建议:将维生素C的每日推荐量由60毫克提高到250~1000毫克。

 

■ 1996年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声称:一个人每天摄入200毫克维生素C是最理想的,而不是60毫克。

■ 1996年《纽约时报》报道的一则调查称。有30%~40%的美国人在服用维生素C,其中1/5的人每天服用量超过1克。

 

■ 1997年10月,《美国临床营养杂志》报道,研究人员对247名年龄在56~72岁的妇女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1%的人每天补充维生素C超过10年,这些服用者没有一人得白内障。研究人员认为,长期补充维生素C,可使白内障的危险减少77%以上——而鲍林早在1985年前就这样论述了,然而,医学界原先不相信。

 

■ 2000年美国药物研究所食品和营养委员会:成人每天服用不超过2克维生素C是安全的。

 

有报告称,据14例临床实验证明,每天口服10克维生素C且连续3年,未发现1例肾结石。现在多数医学界人士相信,维生素C确有一定的防治感冒的作用。研究发现:每天摄入300~400毫克维生素C的男性,要比日摄入量60毫克及不足60毫克的人多活6年。

 

如今,许多专家承认:维生素C有抗癌作用,能预防多种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有报道说。对18例晚期癌症患者,每天1次给予10~20克维生素C静脉滴注。结果14例全身骨关节痛患者治疗1周后有7例明显缓解。

 

关于维生素C作用与剂量的这场大论战,鉴于美国的影响力和双方的知名度,一开始就越过了国境,波及到全球。各国的医学界人士起初差不多也都站到了美国同行那边,遥想当年。鲍林几乎是“孤军作战”地与众多医学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论争,他为此而受到的嘲弄和轻蔑是一位著名学者、也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可鲍林在长长的20多年时间里,义无反顾地奋起捍卫自己的观点,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令人深深敬仰。

 

时至今日,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已承认或接近承认鲍林的观点了。然而论争远远没有结束,例如,有些人认为维生素C能抗癌,有些人却认为它能致癌。总之,维生素C的作用与剂量问题仍需继续研究。

 

诚然,鲍林的某些观点是否偏颇尚待进一步检验。即使有朝一日证明他的论点不够完美,他的探求精神依旧值得人们学习。毕竟探索永无止境,毕竟科学未到尽头,我们没有理由因循守旧。从这个角度看,鲍林的其他观点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他说:“医生在行医时应当慎重是对的;但是,如果医学要进步,行医这行业也需要接受新思想。”“医生的意见不是一贯正确的,虽说其用心善良,患者要自己做出决定。”

 

(九)酸性体质容易得癌症吗?

 

近几年“酸性体质”这个概念大火。按“专家”的说法,酸性体质容易得各种疾病包括癌症。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酸性体质,如果是的话,怎么才能调节平衡、弄得碱一点?!吃咸菜有用吗?

 

“健康人的血液是弱碱性的,pH值在7.35~7.45之间,一般初生婴儿也都属弱碱性体液。但随着体外环境污染及体内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我们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酸性体质者常会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因此,医学专家提出: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摘自搜狐健康。

 

这段话完美地诠释了我上次说的:第一句是科学的伪科学才是优秀的伪科学。健康人的血液确实是弱碱性的,PH值在7.4左右,初生婴儿也是7.4左右;但是搜狐的科学水平也就到此结束了,后面的全是伪科学。事实上,不管你是婴儿,还是90岁的老顽童,血液的PH值几乎一样,都是弱碱性!

 

人体有3套系统保证血液PH值是7.4弱碱性:呼吸系统,肾脏尿液排泄系统、体液系统【1】。如果身体的酸性或碱性短暂增强,呼吸系统将会在几分钟之内就反应,加速或减缓排出二氧化碳(酸性),从而在几分钟内就把PH值调节回去;肾脏系统的反应会慢点,也会在几天内慢慢增加或减少酸性物质进入尿液,尿液的PH值在4.6~8.0之间,也就是说酸性和碱性都正常,这是个非常强大的平衡系统;体液调节PH值主要靠里面的各种蛋白和缓冲离子,因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既有酸性的,也有碱性的,可以吸收或释放酸性氢离子,所以蛋白质是超强大的PH缓冲系统,好消息是,我们身体中有大量大量的蛋白质!在这3套强大的酸碱调节系统的监管下,没有人的血液是酸性的(PH<7.0),所以也就不会有酸性体质致病这种说法。事实上,如果血液PH到了中性(PH=7.0),人早就已经死了。

 

“酸性体质”这个伪科学其实很容易揭穿:你到医院问,能帮我测测我身体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吗?没人能帮你,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医院给大家测身体的“酸碱度”,反正一量都是7.4。既然没有医院常规测试酸碱性体质,“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这种鬼话是从哪里来的数据呢?只能是“医学专家”编造的,都是为了卖一些所谓能“排酸”的“保健品”罢了。

 

中国正大踏步地迈进老龄化,大家对医疗保健空前重视。投机商家和伪保健品专家也看准了这个机会,借各种“科普”的机会给大家宣扬各种莫须有的保健知识。一位好朋友刚回中国顶尖大学当教授,他说不时收到各种保健品企业要送他一大笔钱,换取他为某保健产品的书面支持,这样企业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贴上“哈佛大学博士,XX大学医学院教授郑重推荐”的标签,我相信这样的广告是很有迷惑性和吸引力的。我的朋友不愿意收取这种钱,但是肯定有人愿意(比如下图这俩“专家”)。所以大家无论看到什么样的专家,请记得基础研究也好,临床医学也好,任何真正的科学都是有据可查的;没有引用文献的“专家语录”都是“伪科学”,并不是白头发多的老头说话就靠谱。

 

“酸性体质”论者还常拿出“酸中毒”这个概念来混淆视听、忽悠大家。“酸中毒”还真是严重的临床问题【2】:它往往是因为呼吸系统有了问题,无法正常排出二氧化碳;或者是肾脏出了问题,无法通过尿液排酸,但这只是肺部或者肾脏疾病的急性临床表现之一,而和慢性酸性体质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其实对应“酸中毒”,临床上还有“碱中毒”(持续呕吐,过度失去胃酸可以引起碱中毒);甚至还有“水中毒”,当短期内饮用水过量时(比如无聊的喝水比赛),会导致体内电解质浓度过度降低,从而影响大脑功能,特别严重还能致死。显然我们不会因为“水中毒”的存在而得出“水体质有害,我们要常常排水”的结论;相似的道理,“酸中毒”也不能给所谓的“酸性体质要排酸”提供任何依据。

 

总之“酸性体质致癌”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大可不必担心,也不要购买任何保健品和药物。还是那句话:均衡饮食、加强锻炼、良好的心态能增强免疫系统,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好的抗癌武器,任何药物效果都难以望其项背。

 

后记:有人很快指出“酸性体质”不一定指PH<7,而是一种身体状态,就像中医里面那种“阴虚阳虚”之类的说法。我觉得

 

■ 如果这个理论是从婴儿出生和人健康时PH=7.4是弱碱性开始的话,酸性体质就一定和PH相关,要不然你就不要拿PH值7.4来做你的参考。

 

■ 如果“酸性体质”和PH无关,你至少得告诉我用什么客观标准(可以不是西医的理论,脉象、气啥的也可以,只要客观)来检测,并公布大规模人体数据来支持你的结论,别颠倒因果告诉我“得病了身体就是酸性的,健康就是碱性的”。

 

如果你说“菠萝,你是一个被西方科学洗脑了的伪科学家,根本不懂中国传统医学”,我认了,欢迎大家批评讨论。

 

但如果你硬要说“我没法告诉你什么是酸性体质,没法告诉你怎么检测酸性体质,但是大家吃了我的药或者保健品就会改善体质,预防癌症和其它疾病”,那我希望你的家人长期服用该药物并无疾而终。

 

作者:菠萝(东君颈腰痛医院添加章节标题、调整章节顺序、校订文字&附注)

 

 

 

  • 回到首页>>

  • 进入学术交流频道>>

  • 东君医药研究院

    预约咨询: 0736-7800008   手机: 13397366111

    微信: yyyjycom 

    微信公众号: www-yyyjy-com

    QQ: 2600338

    地址:常德市武陵区洞庭大道、光荣路口,水榭花城北城5栋1单元26楼2602。

    CopyRight ? 版权所有:东君医药研究院  技术支持:网盟IT
    网站地图


    扫一扫加入服务号